1919年的某一天,一个婴儿降生了,他的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父亲视他为恶魔,将他丢弃在街边。幸好被一对黑人夫妇发现抱回家里,但当他们打开襁褓的时候发现里面躺的不是一个四肢的婴儿,而是一个干瘪的老人。他的心脏有力地跳动着,但所有人都说他活不了多久,不过他还是有了一个名字——Benjamin。
Benjamin在他养母工作的养老公寓里长大,住进公寓里的人很多依旧保持着他们年轻时的习惯,有时候会絮絮叨叨自己年轻时的故事,Benjamin是个很好的聆听者,因为对外人来说无趣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是新奇的。 片中有个老头见人就说自己年轻时被雷劈中了七次,像个寻求关注的孩子一样,原来一生走到临近结尾,年老的和年幼的又奇特得重合了,像一个闭环。所以老人跟孩子一样也特别的需要人的陪伴吧。 公寓里的老人就是Benjamin的玩伴,但这些玩伴又常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离开了,没有告别但却又是永别。死亡,对他来说是一件早早发生,且熟知的事。所以电影中感觉他似乎总能坦然接受所有的变故——突然出现宣称是他父亲又很快离世的Button先生,战争中死掉的船员同事,船上偶然相遇又不告而别的神秘女人,当然还有一生最爱的Daisy。
看第一遍的时候,几乎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爱情线上了。因为故事跨越人物一生,所以影片用特效还原了演员年轻时的样貌,扮演女主角Daisy的Cate Blanchett美的让人惊叹。在一场两人成年后再次相遇的戏里,Daisy在夜色中起舞,红色的裙子,雪白的肌肤,无限伸展的线条,让人感叹女人一生最绽放的时刻莫过于此吧。她说“Dance is all about a dancers body line”,舞蹈就是人体线条的极致展现。
Daisy和Benjamin像两条缠绕在一起的螺旋上升的线,总是在人生的某一处相聚后又分开,渐行渐远直到下一次重逢。Benjamin48岁,Daisy42岁的时候他们才走在一起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Daisy说很庆幸是现在而不是她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因为那时她太年轻,什么都不在乎。
电影跟小说里的设定有很大出入,比如小说中本杰明出生在1860年,而且他不仅外表是老人,心智也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电影的改编,人物的矛盾和冲突更明显,年老的躯壳里困着幼儿的灵魂,当被人问起你多大年龄的时候,他用沙哑的声音回答“Seven,but I look a lot older”。
两部电影在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比如叙事线条都是第一人称视角,都将个人的沉浮与历史的洪流结合在一起,交相映衬。但侧重点又不同,阿甘正传更多是借由阿甘的视角追诉美国历史的变迁,而本杰明恰恰是借由历史事件来映衬人生的不可预知,讨论生与死、时间与命运这样的话题。当然,本来么,两部电影出自同一个编剧——埃里克·罗斯,据说本杰明巴顿最初的剧本只是一出简单的爱情故事,埃里克接手后,给了它更多血肉和精神内涵。
大概一生往细了看各不相同,路径曲折,真到了最后向前回顾,做成的事儿寥寥无几,也就容易定性,有了所谓命运一说。但做总结的人,未必是你自己。
一如诗中所写,Time watches from the shadow。影片无关时间,但时间却是背后谋划者和成就者。 影片最后,一块巨大的钟表遗留在杂物间里,水流渐渐涌入房间,覆盖了一切,而钟表的指针依旧在转动,预示着时间的洪流永远不会停止。
埃里克·罗斯说,“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经历父母的辞世,儿女的生长、成熟,自己的老去。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够使人们用一种好的方式来化解一生中紧随而至的悲伤;同时,我也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共鸣,希望能与他们通过影片进行对话,让他们能体会时间流逝和韶华不再的真正意味,尽管这也许并非是他们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假如钟表反转、时光倒流,一个人从出生时的衰枯老态,逐渐恢复活力与青春,度过壮年、青年和少年,直到回归到襁褓中婴孩的模样,在懵懂无知中完成与世界的告别。这样的人生该有着怎样的期许?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有何差异,与他人又该建立怎样的情感连接?
看似荒谬的背景设定,当然只存在于虚构作品,却也为探寻人性的本真提供了良好素材。由大卫·芬奇导演的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正是通过如此一段倒转人生来阐释出对人生、成长、梦想和爱情等层面的深刻体悟。
为了不显得太过突兀,同时增强故事的代入感,导演采用了日记回述与第三者视角的手法来引导观者进入故事。首先用一战结束和车站里反转的时钟来做出时间背景的隐喻,接着便是出生时的骇人丑态,被遗弃而后被女仆收养的过程。成长于养老院中,本杰明一方面目睹了各种奇人异事,一方面也为老人们带来了欢乐与希望。在此,影片已经呈现出了充盈着隐喻和指代的寓言特征。
导演暗沉浓烈的画面风格和低郁的讲述节奏有效加强了这份超越现实的特质。以第三者讲述拉开主角和观者的距离,制造出某种神秘感,也实现了故事在哲学层面的深化。随后的少年成长、上船出海,以及作为水手一边同自然搏击,一边经历着曲折坎坷和男女情事。过程中,主角也逐步发现了自己独特的秘密,与他人的差异和外界的隔阂,他开始尝到孤独的味道,寻找依靠的渴求也越发强烈。
两段感情成为了孤独人生中难得的慰藉,一段来自于游轮上的萍水相逢,从分享彼此的奇异经历和隐秘心事开始,深夜的恳谈逐渐成为寂寥生活中无法舍弃的陪伴,直至飞蛾扑火般的越界贪欢。这份情感起于偶遇,延展于大海的起伏漂泊中,如同镜花水月,终究无疾而终。
另外一段则更为长久,这条感情线索也贯穿了整部影片,从儿时玩伴到病榻垂危,日记本的女主人正是见证本杰明人生的唯一旁观者,两人如同交错前行的曲线,只经历了两三次永生难忘的交集,本杰明怪异的童年,热烈蓬勃的青春,直至在她怀中安静地离开人世。彼此的情感如此丰沛复杂,已经超越了常规生命的情感经验。
在爱情之上,故事当然还承载着导演对生命和时光的追问,对亲子关爱、成长疼痛,背叛与谅解以及生而孤独等等命题的阐述,它为原本就沉郁细腻的影像增添了浪漫的哲思气息,这正是大卫·芬奇得以在影坛留名的独特风格,也让片中的台词成为了无数影迷吟诵的经典。在缓慢的故事推进中,角色们随口抛出对生存的看法,仿若哲学家的低语箴言,与这原本就模糊迷离的故事交融混合,成为有着丰富层次以及无数解读可能性的情节暗示。
片中讲述者的身份随着故事推进逐渐清晰,她本人的经历和情感也成为另一条线索,与本杰明的人生偶尔交汇。加上女儿断断续续的阅读和现实世界的打断,这既是导演有意设置的精彩悬念和叙述障碍,其实也成为虚构故事的现实基础。因为讲述主体和记忆片段的不确定性,导致本杰明人生故事也无法证实,导演避开了对真实的探究,正在于将观者的思考引导至对真实人生的反思。我们要怎么对待人生的不同阶段,怎么珍惜爱情、关爱父母,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放下执着和偏见,最终在面对衰老和生死的时候,拥有更为坦然和笃定的胸怀。这些画面与片头时钟和战争背景悄然呼应,所引发的回味和思考,或许才是导演试图表达的底层内涵和真正主题。
《本杰明·巴顿奇事》又名《返老还童》是2008年上映的美国奇幻爱情影片,讲述了一出生便拥有80岁老人形象的本杰明,随着长大变得越来越年轻,最终回到婴儿形态,并在恋人黛茜怀中离世的奇异故事。
影片从临近生命终点的黛茜的回忆开始,告别的钟声响起,影片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时钟倒走”的回忆片段,暗示接下来是一个“时间逆流”的故事,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电影不断在本杰明视角的倒叙中闪回到现在,黛茜弥留之际,窗外飓风将至,增强了紧迫感。闪回的方式使得影片更加压抑,因为老人的呼吸越来越微弱。
从整部电影的画面色彩来看,回忆部分以昏黄色调为主,年代感很强,很有质感,闪回部分以灰暗色调为主,表现了人在弥留之际的压抑和无助。
一战结束后,本杰明被开设养老院的黑人夫妇收养,从小像老人一样生活在那里,和未涉世事的孩子一样,他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11岁外貌苍老的他遇见了当时年仅6岁的“女神”黛茜,两个人躲在餐桌下面聊天,不过这样强组“CP”,有点突兀。十七岁他离家当了海员,经历了二战,见到了大海上的暴风雪和每晚不醉不归的船员,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以及他们的人生片段。
通常以为把一战、二战作为历史背景,一定会涉及宏大深刻内涵的主题。然而,这部电影没有,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是跟随本杰明的视角,说的都是普通人琐碎的生活。比如,船员们驾船在海面上行驶突然遭遇了战争,一夜死了一千多人,而本杰明这个有逆生长设置的人物并没有对推动剧情有什么实质作用,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看点而已,甚至觉得这种不切实际的设置违和感很强,对表现年代特征和残酷战争没什么关系。
如果强行总结一下,我觉得电影应该讲述了一个“时间”的意义,无论是“由生到死”还是“由死到生”的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本杰明的“逆生长”并没有带来多少活力,因为电影不断强调代表“人生终点”的意象,如“教堂”“轮椅”“棺木”“养老院”“病房”“暴风雨”。
还有一个是“行走”的意义,本杰明一直在行走,去了很多国家见了很多人,人可以改变也可以不改变,做自己就好,去体验见识这个世界。虽然有点“灌鸡汤”,但是这个鸡汤很不错。
黛茜回忆本杰明的一生就是回忆自己的一生,自己曾经是个芭蕾舞演员却因车祸失去了事业,她经常自怨自艾,感觉错过了一切。无独有偶,本杰明曾经在船上遇到一个女人,很后悔自己中途放弃横渡英吉利海峡,感觉自己一生没做成什么事。不过,她在68岁时成功横渡,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只要是有意义的事,再晚去做也是有意义的”。
本杰明认为,生活就是一连串错综复杂的意外,人生没有“如果”,多的是不咸不淡的平行线。战争结束后他回了家,和黛茜重聚,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知道自己可能会退化婴儿状态,为了让黛茜和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便退出了。
后来,年老的黛茜时常去养老院照顾慢慢退化失智的本杰明,看着他越来越小,不能说话,不会走路,直到变成婴儿在黛茜怀里死去。电影刚开始本杰明有衰老的躯体和年轻的心,最后他有最年轻的躯体和沧桑的心,一个是人生的起点,另一个是人生的终点,这两极好像也没什么不同。其实“时间”概念是人类定义出来的,只在这个空间有效,它能冲走一切,务必珍惜时间。
写在这里,可能很多最后一次有幸欣赏日出夕阳的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奖赏。
这部电影曾在cctv6播放的时候,被翻译为返老还童,言简意不赅,我认为本杰明巴顿奇事更切合电影,我们从小接受了学校的教育,写个作文也必须有目的性,强调中心思想,对,很多情况下必须有。但是人生是个大课题,很多人的一生感受能用一句话了结吗?这部电影是说本杰明的一生,从不幸的出生,有幸遇到黑人养母,生活不用是完全痛苦或者快乐。这部电影,关于爱情,关于亲情,也关于友情,是说故事的人的人生感悟。
有两点我很认同,第一有宿命论的成分,人的一生受环境影响很大,本杰明抗争过,也接受过,最后有了那句船长和亲生父亲说的那句到最后还是得接受的话。在船沉的之后,海上出现的蜂鸟也是一种象征。
第二。对于女儿写信的读出的那段话。最后所说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有勇气重新开始。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不好的境遇感到自责,羞愤。这是最不好的情绪,对生活就要安然一点,生活的经历要用心体会,走心的生活才有真的意义。
其他的关于爱情,这部电影本来就被定义为爱情电影,我觉得爱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生最激烈的感情就是男女之爱,所以戴茜在他的生命中占有极大的意义。
这是我看过这部电影不下十五遍之后,最大的几点感触。创建于 2016-01-22立即博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