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的小感叹:如果知道自己的死期 你会在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 还是会当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上帝的馈赠?
如果说《遗愿清单》是导演希望大家都可以没有遗憾的踏上征程,那《返老还童》就是——遗憾不可避免的话 那我依然希望你可以 坦然接受 甚至从新来过
前几天重温电影 说实话这三年来基本没看过了 一方面回国后工作事情好多 一方面我对电影的理解也感觉几乎到头了 直到今年家中两位至亲的离开 当我真真切切地面对过死亡 面对过那种阴阳两隔的画面后 我成长了 不自愿且无法选择的
如果你的必看电影列表里只有5部电影的话 我推荐你《返老还童》《星际穿越》这两部 里有不言而喻:如果没有爱 时间也就变的毫无意义
说回正题 我之前说过每个人生阶段看这部电影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这次也不例外 所以如果没有经历过 就很难体会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我第一次看是四年前 那时候我因为才和初恋分手 觉得黛西很自私 她最好的年华没有和本杰明一起度过
第二次看是那之后的某一天 那时候我已经经历过了不同的人 那时候觉得本杰明对待他们家族的生意完全没有感情 说卖就卖
最近的一次是刚来新西兰 我这边实在有点闲 就下下来 没事就会看 只看感兴趣的段落 我惊奇的发现
其实不能要求黛西那个年龄的女孩安分 因为作为同样学艺术的我来说 感情这东西 有时候根本无法控制 能做到不忘初心已经不易 而其实他们互相都是如此 最终幸运的是他们在人生的中点相遇了 这对于彼此来说已经足够
而经历了一些事后 我又对本杰明对家族纽扣场的处理有了新的认识 换作是我 我也会为了挚爱能生活的好 而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她们 因为我除此之外 也没什么能给了
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 我们可以破口大骂 可以诅咒命运 可到头来真的除了放手 也没别的办法
一部好电影看过之后 感觉经历了一遍别人的人生 就算从中学不到东西 至少我们还能感动 还能真实的感觉到自己流的泪 自己动的心都是真实的 我们除了叮嘱自己 要在接下来的生命里多交不同的朋友 多尝试以外 我们也要反省一下我们有哪些方面还有机会从头来过
我生君未生 君生我已老 我怨君生迟 君恨我生早 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 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 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 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 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 夜夜栖芳草
偶尔忽然想见面,仅仅心血来潮就走了很远,于是嫌自己不适合年龄的幼稚鲁莽。偶尔坐车过了站,多了平白无故颠簸和周折,于是恼羞成怒嫌自己愚蠢。
人活着从生涩到熟练,习惯悲喜苦乐,习惯高潮低谷,然后因为世上无事在可以纯熟而缓缓老死。带着老年的外貌去冒险,叫做童心未泯,往后带着的皮囊去平静生活,则是未老先衰。
他老着长大,她嫩着长大。恰好在适当的时机遇上。本杰明二战后归来,黛西俯身向前献上唇瓣。他说他不能。他太老,而她太。女人在自以为青春年少的完美时期高傲不顾一切。感情如同施舍一样随意。
一段绵长沉重的感情应该有挫折为前提,以此作为相濡以沫的资本。相互爱惜和宽容,晓得量度距离尊重彼此。
当皱纹爬上皮肤,当青春痘粘上脸颊,你是否依然爱我。这个懒惰的数码时代,我们快速成就一段孤独时光的完结,然后又回到奔向对完美伴侣的等待以及幻想。
爱是会随着时光变换状态的事物。懂得爱,除了包容和付出,还需要准备迎接那个你逐渐不认识的人,容颜老去,或者性格迥异。人所能做到的仅仅是,用踏实的生活填满,流动的时间无底的海。
除了时间,没有永恒。到了最后,你总得放手,别跟时间和生命过不去。生命不长,但时间无垠像蜂鸟振动翅膀。
你不是一出世能这么大,你得经历漫长的时间。可等你真正长大了,你回头又会突然发现原来走了那么长。
我在好久前看了《本杰明·巴顿奇事》,当时完全出于这部电影的知名度决定去看,看之前对剧情一无所知。看完后,坚定地想着,要把所有感受写出来。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这部电影好像处处都有某种价值,却好像总也看不清它究竟有什么价值。
因为是从年老活向年轻,异于常人的本杰明一生中的每个节点似乎都在放大某些特定的情感,这些情感错综复杂,以至于一时间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
既然如此,这篇影评必然不会只围绕一个点来写了,索性就把感受逐一记录下来吧。
从两小无猜互诉秘密到被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迷住眼睛,从因车祸而梦想破灭,本杰明不离不弃到后来各自迎来绚烂而沉稳的中年生活。
对话中,两个人都在担忧未来的即将发生的可怕变化,但是换个角度,这段对话也可以翻译成:我们在最合适的时间相遇了,相差一点就不完美了。
刚好他中年有所成就,刚好她中年温柔坦然,所有瞬间都在最完美的时间点发生了。
这就是本杰明和黛西的爱情故事:精确到年龄的美好相遇和不可抗拒的遗憾分离。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自然地相遇,真挚地相爱,洒脱地分离,这是盖茨比和黛西送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养母塑造了他健全的人格,本杰明通过自己的尝试对生命、爱情、死亡、亲情等有了独特而深刻的体验。
从第一次到第一次恋爱,从第一次赚钱到第一次出海,本杰明是带着热爱的心情去做的,因为他人生的起点是个将死的老人,所以他对女儿说:
“要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永远不会太晚。对于我来说是永远不会太早。没有时间的期限 ,只要你想 ,随时都可以开始。你可以改变 ,也可以一成不变,做事本不应该有所束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人生 ,却也可以把它搞砸 ,但我希望是前者。我希望你能看到令人叹为现止的事物,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遇到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紊的人生。如果你发现还没有达到你向往的生活 ,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当我们目睹一个婴儿以80岁老人的形象出现并逆向生长时,他面对截然不同的人生时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和坎坷,坦白说,本杰明的时间就像倒流的湍急的河水一样让人产生窒息感。
但是本杰明没有放弃过生活,观众可以在这个小老头身上看到生命的厚重和人性的光芒,并因此而激动和感慨。
影片开始,盖图先生让钟表的指针逆时针转动,是想改写历史,逆转生死,挽回在战争中失去的儿子。换言之,盖图先生认为儿子死得不是时候。
为了说明“时间”对于命运的影响,影片中不停地出现一句话,“你永远也不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不仅如此,电影还通过飓风的降临、牧师的猝死、被闪电击中的老人、战争的爆发、黛西的车祸等一系列突发事件来说明意外的不可预测性。
就像是盖图在说:你们看啊,逆转时间会造成多么大的改变!逆转时间也许一切都会不同!
我很喜欢《娱乐至死》当中的一段观点,也许可以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书里是这样说的:
《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个时间寓言,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如何开始和结束这一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度过它。
不论是向死而生的黛西,还是向生而死的本杰明,不论是钟表时针的转动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时间都将被融化在一个人的经历当中。
如何经历时间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即使是本杰明这样的怪胎,也可以通过努力生活获得善始善终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即使一个人不会变得白发苍苍,以令人羡慕的越活越年轻的方式度过时间,他也难逃死亡的结局。
生死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生死互渗”,互渗就是互相渗透,一个人出生了就得死,一个人死亡了就会获得新生。
就像史铁生所说的,“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前两天看了一个综艺节目的片段,忘了名字,大致内容是,年轻的女舞者问采访者:“你怕死吗?”采访者回答道:“怕啊。”女舞者说:“可是你早晚都得死,既然如此,还怕什么呢?”
一段简单的对话让我很受触动,人们的很多痛苦来源于对生死的执念,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无可厚非,我也是个怕死到经常去体检的人。
但是如果从哲学一点的角度来看待生死的话,这种想法就有点问题,问题在于把生死看成了人为结果。
实际上,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从生到死的所有故事都是类似于被雷击中的概率问题。
从一个个体的一生来看,生死是起止问题,但是从生命的整体来看,生死是轮回问题。
《本杰明巴顿奇事》在渗透的就是这个道理:从生到死,或者从死到生,即使变着花样操纵时间,也无法改变生死交替的事实,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东西只有我们的活法。
侏儒症黑人所讲的,和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最让世人印象深刻的这句演讲名言有某种呼应。
这个电影最核心的两个东西,一是侏儒症黑人口中的孤独,二是黛西口中的宿命。这两样东西,塑造了电影中多数角色的价值观探索方向。
作为一个孩子,却不被当成为一个孩子,必须独自忍受躯体衰朽,以及被当做垂死之成年人要求的痛苦,这是孤独。
作为一个老人,却不被理解为一个老人,必须独自忍受身躯稚嫩,以及与躯体不匹配的沉重痴呆的大脑,这是孤独。
黑人养父是个福利院的厨子,只有在小老头本杰明面前,才有机会展现他诗歌朗诵者的一面。这是孤独,源自宿命。但他非常乐观,始终对不能生育,而且又领养了怪物的养母不离不弃,做人乐观开朗。这是爱,对生活。
亲爹是一个家财万贯,却将唯一的儿子抛弃,至死孑身一人的工厂主。这是孤独,源自宿命。但他一生都在怀念着为生下独生子难产而死的妻子,他在愧疚自己对亡妻的食言。这是爱,对妻子。
记不清名字的梅普尔太太,带着一只衰老的狗,孤身来到了福利院。这是孤独,源自宿命。但她每天都带着钻石婚戒,即使不出门也要坚持为自己精心搭配着装,努力使自己保持体面和美丽。这是爱,对过去。
粗鄙的船长,憎恨那个逼自己放弃艺术,逼自己从小在船上干活儿的父亲,最终他为了生存不得不继承父亲的破船,继续靠这条破船谋生。这是孤独,源自宿命。但他在自己身上刺了很多纹身,声称自己最终还是坚持艺术,成为一名刺青艺术家。这是爱,对梦想。
侏儒症黑人,更是有着作为异类,被人戏弄和奴役的过往。这是孤独,源自宿命。但他有着坐在河边看透一切的淡然,用中国人的话大概叫做宁静致远。他告诉本杰明,所有人都孤独,教本杰明不要畏惧孤独...这是爱,对人生...
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多数人物,都有各自的孤独,各自的宿命。是他们,教会了本杰明如何化解痛苦。
本杰明天生带着生老病死苦,刚一出生就有严重的白内障,关节炎,四肢僵化,皮肤粗糙,凋零的白发,被告知天生是衰老症,根本活不了几年。他在福利院与一群等死的老人为伴,更是见多了这种苦。
但笃信上帝的养母,并不嫌弃他,一直鼓励他战胜苦痛的身躯,站起来。厨子养父,启蒙他读书识字。这些激励着他挺过最初最痛苦的老苦与病苦。
记不清名字的梅普尔太太,则教他弹琴,是福利院的老人中,唯一一个把本杰明当做孩子教导的亦师亦友的老人。她临死前,教会本杰明如何面对爱别离苦。
船长是个对父亲和职业怨言颇深的人。他喜欢刺青艺术,却不得不做船长。在战争中,船长为了坚守这条船的荣誉,被乱枪穿身,打烂了了刺青而死,但他临死前的话,让本杰明感受到,该如何放下怨憎会苦。
有妇之夫伊丽莎白的离去,作为好朋友的船长之死,养母的死,都让他经历和思考了爱别离苦。
临死前的亲爹,把他的身世真相告诉他。但也同时告诉了他,他的父亲是多爱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为了生下他而死,临死前最惦念得就是他这个不正常的孩子。
回到福利院,他又听到那个被雷劈了七次的老头,诉说自己如何被雷劈,但老头竟然在感恩。因为对于老头儿而言,被雷劈七次这么命运悲催的人,能够继续活着,就是最大的福气。当他明白生命本身就是福气,他就理解了给予他生命的母亲,以及抛弃了他后,最终孑然一身,仍然只能把一切留给他的父亲...
他陪着父亲看着朝阳初升,他没有放弃曾经抛弃自己的父亲,作为唯一的亲人陪伴他走完了最后一程。这一刻,船长的话再次浮现于他脑海,他彻底原谅了父亲,也放下了怨憎会苦。
第一次,他们都是孩子。但是黛西奶奶看到黛西与古稀容貌的本杰明,一起钻桌子点蜡烛,便斥责本杰明,觉得一个“老头”与一个小女孩一起钻桌子底下玩,这是羞耻。但实际上,本杰明同样只是个孩子。他也有孩子的追求,有孩子的心,却无法得到作为孩子理应拥有的成年人的理解和包容。
第二次,本杰明已经回到奥尔良。青年黛西勾引他,他却拒绝了。因为他仍然介意自己那幅四五十岁的身躯,他认为与青春正茂的黛西不匹配。而且这个时候他仍然很穷。他是介意自己,所以在克制自己。
第三次,本杰明又年轻了不少,而且继承了遗产。他去纽约,想要向黛西表白。但黛西已经有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男朋友。突然到来的本杰明,发现他们不属于一个世界。
第四次,黛西车祸,事业挫败,住在医院,本杰明跑到巴黎去照顾黛西。但黛西这时反而介意自己满脸伤痕,腿部五处骨折。她不愿意本杰明看到这样狼狈不堪的自己,把本杰明赶走了。
他对黛西经历了多次求不得苦。直到黛西回到了奥尔良反过来又追求他,这次他得了青梅竹马的黛西。
但最终,他与黛西的关系,还是要继续考验他求不得之苦。黛西生了他们的女儿,女儿会长大,作为父亲,他却在长小。有一天,黛西必须同时抚养两个孩子...他知道自己终会成为母女的负担。
这一次,他主动放弃陪伴她们母女,让黛西找一个能承担父亲责任的人,一起抚养女儿。
后来,他还是忍不住回来看望了一次妻女,得知她们过得很好,才最终彻底消失...
最后,他变成一个儿童的时候,他的大脑已经痴呆了,想不起来任何事。他被收进另一所福利院,而且变得暴躁。警察通过日记本,找到了已经丧偶的黛西来辨认他。黛西为照顾不断变小的他,住进了这家福利院。
孤独的小本杰明,从小在福利院长大。那时候,他的心是清澈的童年,他的身却是衰朽的老年。唯有童年的黛西,能够理解他好奇懵懂的内心。
孤独的老本杰明,进了另一所福利院。这时候,他的心是混沌的老年,他的身却是稚嫩的幼年。唯有老年的黛西,能够理解他沧桑失忆的内心。
童年时,他和黛西青梅竹马,在福利院相识相知。老年时,黛西和他相守相伴,在福利院走到最后一刻...
其实本杰明也在通过自己的成长,自己从别人那里学会儿的爱,去影响其他人。比如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嫁给了一个说话密不透风,喜怒不形于色的间谍。她也孤独。她和本杰明的婚外情,是因为本杰明愿意倾听她,而且本杰明是一个纯真的,而且看起来五六十岁,却老骥伏枥,坚持当一个在大海上奋斗的水手...而伊丽莎白自己年轻时,却在游过英吉利海峡这个理想面前退缩,沦为依附于丈夫的平庸妇人。遇到本杰明后,她为本杰明的纯粹与坚定感到着迷。后来在电视报道中,已是六七十岁高龄的伊丽莎白最终克服了自己的懦弱,游过了英吉利海峡。
他对黛西的影响也同样。黛西原本介意自己的腿伤,惧怕自己的衰老,悔憾自己的事业。他开导了黛西,使黛西振作。是他引导黛西放下了求不得苦...
他离开黛西和女儿时,黛西是有些不理解的。但当他以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容貌再次站在黛西面前时,黛西才意识到了他当初所讲的苦衷,从心底放下了对他的芥蒂。
1918~2003,85岁的本杰明在妻子黛西的怀里,闭上了眼睛。这就是孤独和宿命。
西方天主教的教义是否定人有转世轮回的。但我总觉得开篇失去儿子的钟表匠盖图先生,其实是在暗示,本杰明是盖图的转世。盖图先生失去了儿子,创造了倒转大钟。然后他在钟表建好的1918年最后一次露面后,就传言猝死或出海自尽...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本杰明出生...两人的时间刚好能够接上。转世这个话题,是西方宗教里的敏感话题,为了信仰正确,大概导演也不敢明讲这一点。但剧情后期,本杰明离开妻女,是去了印度。印度恰恰就是最信奉转世轮回的宗教地区。这应该算是一种暗示。
电影中,在不同人的口中,多次出现了宿命、命运一词。孤独和宿命,就是文眼所在。当孤独是一种宿命,我们该如何对待它?
第一次奥尔良,黛西追求本杰明时,黛西就是一个喋喋不休自己身边那点事的青春少女,本杰明根本听不懂黛西说得那些和舞蹈有关的东西,他只是觉得黛西是最美的女人,他仅仅盯住得黛西的色相。但反而这一次,本杰明克制住了对黛西的冲动。本杰明觉得自己这个时候又穷又老。
第二次纽约,本杰明追求黛西时,黛西是一个舞蹈圈顶级当红明星,身边围了一群追求者和狐朋狗友。众星捧月的黛西不关心这个时候本杰明的爱意。虽然她心里一直装着自小相识的本杰明。融入不了黛西生活圈,尽管继承了万贯家产,变得更加年轻,本杰明却碰了一鼻子灰。
第三次巴黎,本杰明追求黛西时,黛西却巅峰跌落,成了暂时被毁容的残废。这个时候黛西心里不平衡,不愿意让本杰明看自己狼狈的样子,不愿意接受可怜。
这三次,都是黛西二十多岁,而本杰明看起来至少四五十岁,实际年龄也不到三十岁。当黛西后来回到奥尔良时,已经是十几年后,本杰明已经四十多岁,但看起来却是三十多岁,与黛西相仿。更重要的,是黛西在经历过挫折和低潮,从众星捧月的舞蹈明星,滑落为无人问津的凡人,她经历得世态炎凉多了,心理成熟了。她理解了孤独,开始可以明白从小就因为苍老而体会过多孤独的本杰明。二人之间,不再是青梅竹马的情谊或者对彼此外表形象的喜爱,而是内心的距离渐渐接近,彼此的灵魂经历过孤独得砥砺后,交汇于一点...
然而,他们一个顺时针前行,一个逆时针前行,注定了这个交汇点是短暂的。美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交汇过后,他们彼此又会向着不同方向渐行渐远...
本杰明放下了苦,或者说,接受了苦,吞下了苦。他不再贪求美好能够永恒,只把美好的记忆,把爱,留在心里,还有日记本里。然后无怨无悔,回到仍旧的孤独中去...同样,这么做也是为了爱。
美国电影表达技巧很好,但剥掉一层层洋葱皮,它得芯,往往就是爱。这是美国电影通常表达的主旨。《本杰明·巴顿奇事》,是通过源自宿命的孤独,来传递这一点:唯有发自内心的爱别人,爱自己,爱梦想,爱生活,才能穿越宿命的枷锁,不再畏惧孤独。当然,仅仅是不畏惧孤独。孤独始终伴随到最后。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其实美式价值观和中式价值观最大的区别就是,美式价值观追求的是发自个体内心的爱,中式价值观追求的是立于集体社会的德。相比东方常见的波澜壮阔的千年国家社会史,西方常见的百年孤独式的个人口述史,有一种别样的厚重感...
这部电影是2008年上映,故事中,病危的老年黛西,应该也是死于2007或2008,比本杰明晚5年。她的女儿为她雇了保姆或看护,平时疏于看望她,与晚年的她交流显然不多。黛西始终没有机会和女儿解释清楚这件事。她临死前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撑住这口气,让女儿知道自己的身世,和亲生父亲的一生...这是她最后为本杰明做的。
我电影看得不多,这部是最近才知道才看到,相见恨晚。同样是描绘孤独,同样是船员,这电影让我想起了《海上钢琴师》...但二者又不太一样。《海》的1900,是在陷入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地带无法自救,困在自己内心无法走出的故乡,最终放弃踏上陆地过正常人的生活,宁愿为自己的故乡之船殉葬,这是向死而生...而《本》中,本杰明虽然生于孤独,但是身边总有丝丝温暖的过往,他是带着温暖将自己从故乡流放,走向平静离世的结局。他并不畏惧那萦绕自己一生的孤独,他没有陷进痛苦和孤独无法自拔,这是向生而死。
始于孤独,终于孤独。宿命不会被打破,孤独不会消失。我们能够做的,是不畏惧孤独,一直不停得往前走,看看生活还会给我们些什么,最后平静的放手而去...历经八苦,又将八苦放下。这部电影表达着相当佛系的价值观,仿佛是困于基督世界的信仰禁忌,故而不可言明的,隐晦的宿命论电影...